山海关:六百多年雄关,何止一道墙

编辑:admin 日期:2025-11-04 20:50:58 / 人气:

一座享有“天下第一”盛名的古老关城,燕山与渤海在这里相拥。七城连环,铸就“两京锁钥”的无双之地。
当烽烟散尽,山海之间的狭窄通道生长出兼容八方的市井烟火,刚毅如铁,通达如海。
六百多年的长城雄关,不只是一道墙,更是记录中国历史的扉页。
这里是河北山海关!

山海之间的咽喉要道


“帝王将相往来通,长城饮马谈笑中。除去秦皇山海险,天下谁有此关雄。”自古以来,不过弹丸之地的山海关,牵动着整个中国的历史脉动。
燕山山脉自西向东横亘于华北平原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现今依然保存完整的明代长城,也多沿燕山走向而建。
在燕山峻岭之间,存在着若干条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峡谷通道。汉唐时期,以穿越古北口的平冈道与穿越喜峰口的卢龙道最为重要。然而,这两条道需翻越山岭,车辆与重型辎重难以通行,运输能力与效率受限——这也为后来山海关的崛起埋下伏笔。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随着海岸线东移,燕山最东端与渤海之间逐渐形成了“辽西走廊”,史称“傍海道”。这里地势平坦开阔,自宋辽以来便成为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必经之路。
公元1381年,为防御辽东元朝残余势力,刚建立不久的明王朝在这条走廊的咽喉处筑城建关。这里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所以名曰“山海关”。


第一关上的草字头


山海关东城门上巍然矗立着镇东楼,这座雄伟的二层箭楼上悬挂着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关”牌匾,相传出自明代书法家萧显之手。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天下第一关”的“第”字不是竹字头,而是草字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处书法设计:在这块牌匾中,为了揖让“天下”二字,采用了笔画更简洁、笔墨更轻的草字头,其视觉分量也更轻,可避免头重脚轻之感。
山海关初设之时,镇东楼外的东罗城尚未修筑,镇东门便成为直面关外的首道屏障。“天下第一关”称号的背后,承载的是山海关作为华北门户的战略地位。
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山海关将长城作为关城的东城墙,形成长城、关城一体的防御格局。这一设计既节约了人力物力,也增强了防御能力。整座关城因顺应角山南麓缓坡地势,十字轴线不拘泥于正方位,加之借长城为东城墙,呈北窄南阔的不规则梯形。


六百多年前的唢呐是“集结号”


作为扼守辽西走廊的军事防御重镇,山海关的防御强度远超长城沿线其他卫城,甚至比肩京师。
“山海之间见雄关,守城的王爷城上坐,十个千总站两边,百名把总列阵前,率领将士千千万”,形象地描绘了其严整的军阵,这里曾设十个千户所,驻军规模可达上万人。
历史上,山海关的唢呐曾是官方乐器,乐手食朝廷俸禄。清末民国时期,唢呐流传至民间,当地人更习惯把唢呐称作喇叭。
唢呐凭借极具穿透力的音色和音量,历史上一度用于军中仪仗。明代,唢呐成为军中重要号令乐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吹唢呐谓之掌号笛,要聚各官旗头目,发放军务,必须吹得到齐方止。”在这里,唢呐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集结号”。



铸在长城砖上的“永固”


从空中俯瞰,向东延伸的长城宛如一条巨龙探入海中,“老龙头”因此得名。
20世纪80年代修复它时,文物工作者意外发现刻有“永固”二字的长城城砖——这不仅寄托着守城将士保家卫国的心愿,也承载着修筑长城以求江山永固的深远寓意。
坐落于山海关北门外角山脚下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长城专题博物馆。馆内有一面由120块长城砖组成的展墙,砖上铭文清晰记载着烧造年份、责任部门等信息,体现了明代严格的军事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
“河大营造”意为城砖是由河间卫军士和大同中屯卫军士组成的“河大班军营”烧制,“天津营造”指的是天津卫所,“河南营造”则指河南都司。为加强京畿防务,各地卫所抽调军队组成“客兵”修筑、协防长城,明朝倾举国之力巩固北方防线。


填不满的山海关


明朝时期,军事防御是山海关唯一的功能;清代以来,随着山海关功能的转变,关内外很多人途经这里,山海关成为关内外文化、商贸交流的载体。
今天的山海关南大街上,还完整保留着一座带有鲜明巴洛克风格的民国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醒目的楹联,都让人联想到昔日繁华的商业氛围。
清末民初,关内灾荒战乱频繁,数千万山东、河北百姓经山海关奔赴东北,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势浩大的移民行动——“闯关东”。作为陆路出关的咽喉要道,山海关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定居、经商。
民国初期的山海关,京奉铁路与渤海湾的码头,形成铁路加水路联运网络。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拉不败的东三省,填不满的山海关”,生动描绘了这里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繁荣景象。它和当时首屈一指的海陆枢纽和通商口岸——天津有一拼,山海关也因此被誉为“小天津卫”。


风靡一时说书场


茶馆听书,是山海关人从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习惯。
“小天津卫”的繁华,催生了旺盛的娱乐需求。评书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山海关风靡一时。在当时的山海关南门外,甚至有一条专门以说书命名的“说书场胡同”。
至清末民初,山海关的说书文化达到鼎盛。说书场一带聚集了数十家茶馆,每家皆有能说会道的说书艺人。许多评书大家都曾在此献艺,如袁阔成的父亲袁杰武、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
1948年,山海关解放。彼时还是评书新人的袁阔成,根据解放军进城、土改运动的见闻,连夜创作评书《迎解放》。古老的山海关,也见证着历史新的一页。
如今的山海关,山海依旧,气象已新。当晨光再次投射在沧桑城墙上那块古老牌匾,或许会真正领会到“天下第一关”的内涵。

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
11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天下第一关”——河北山海关。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