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坚持拆掉北京古城墙,林徽因反对撂狠话,多年后全部说中

编辑:admin 日期:2021-04-28 16:44:18 / 人气:

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始由全国迁燕地,及至赤都照蓟川。华夏血脉情相系,九州同心亿众欢。这首诗描绘的便是汇拢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人文古迹和历史景观的北京。
1949年,伴随着号角声,新中国成立,中国屈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迎来的是号角奏响的新篇章。经过讨论后,决定定都在北京。
一个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近900年的建都史的城市。除了战国时期的燕国,金元明清都曾定都于北京,在封建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必不可少的便是战争。而战争用到的御敌“武器”就是城墙。这些城墙不仅记载了代代王朝的渊源历史,也保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目前,北京明城墙遗迹仅余两处,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北京城墙,那么当初繁华的大都那些恢弘的城墙都去哪了呢?笔者今天就要说说北京古城墙拆与不拆的那些事。
古城墙要“拆”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北京的指导思想是把北京建设成工业城市,以后从这里望过去将看到一片烟囱。此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也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旧城保护没有受到重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派人认定城墙必须要拆。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认为新中国既已成立,重在一个“新”字,见证着中国的屈辱历史的旧城墙必须要拆,不能让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阻碍新中国的发展。而在当时,一切都在与“旧”作斗争,旧物必须从新时代废除。所以郭老的观点是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
笔者认为古城墙既见证着中国的没落,更见证着中国一路的发展历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后人都不应该加以批判并给它们扣上“旧事物”的帽子。
对我们而言,它们并不是冰冷的城墙,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翻开那些古城遗留的照片,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城的庄严和质朴。它们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因时间的沉淀而更加有韵味。
郭沫若
古城不能“拆”
而认为古城不能拆的代表人物有梁思成夫妇,以及著名建筑学家陈占祥。这样的“护旧”思想在当时是大忌,所以并没有什么人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势力单薄,但梁思成先生还是坚持四处奔走游说,阻止人们拆掉这些宝贵的历史痕迹。
为此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一起递交了一份多达2万字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区行政位置的建议》提出可以划出适当的区域进行保留。可见他老人家对古城的保护的执着。不只是他,林徽因在当时因此事让已经换上肺病的她病情更加严重,已经基本无法开口。
但为了保住古城门,她毅然起身,嘶哑着喉咙喊道:“拆了这些八百年的古城墙,来日方长,就算后悔了复原重建,赝品的城墙没了历史的厚重感,只是件多余的摆设。”可惜他们的执着并没有打动当时的执政者。古城还是拆了。
林徽因
在拆除期间,梁思成他老人家经常去现场,看着城墙一点点被拆掉,他对古城的光也一点一点熄灭,他想与它们好好的道别。
像梁老这样的人还有孔庆普老先生,他与古城也有着不可言说的关系。曾经在1951年,周恩来总理曾下拨15亿元去修缮城楼,当时的主持者便是孔老先生。
只是没想到,一句“为了北京的现代化发展”把孔老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残忍的是当局要求他主持拆掉这些城墙,“自己看着修好的古城,也得自己看着拆”,老人的心何尝不是在滴血?就像是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孩子,长大了还要记恨他一样。这么做无疑是对老人的一种残忍。
郭沫若
在施工时,孔庆普看得比谁都仔细。每拆一座,他就和助手仔细丈量城楼的尺寸,并当场绘图,在本上记下数据。没人让他这么做,但“我必须这么做,因为是我拆的”。本子里,触目惊心的图纸牵动着老人的每一根心弦,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着这座城消失的一角,又一角。
89岁老人的儿子说,老人心里有一座城,里面的人都是活的,你问他上午吃了什么,他记不住,但你要问他几十年的事他都记得,那些人名一串没有漏的。对于那些和古城有关的事,永远是这些英雄心里无法抹去的记忆。
郭沫若
预言成真
现如今,林徽因一语成谶,古城的作用被发掘出来,政府又要大兴土木,建设“古城”,旨在恢复当初古城的风貌。专家们也真的试着去复建了古城墙,只是假的终究没法代替真的。
原有空间的减少,建设手法的偏差,图纸和数据的部分丢失,建设出来的古城墙终究是没有之前的半分相像,更别提恢复古城的韵味了。
试想如果当时的人们没有那么迷信,没有那么顽固的拆除城墙,现在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会不会成为古城的“名片”?
北京是否会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这些未可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些遗留的古城是老北京永恒不变的景色,永远是老北京的“招牌”,永远是人们心里的朱砂。 现在的人们都在谴责“拆除派”,责备他们主张拆除城墙。
其实一味批判也欠考虑。当初的城墙如果留着,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因为城墙的占地空间比较大,如果硬要保留会使得交通拥堵,人口攒动,也是阻碍了城市发展的更工业化。所以,作为后人的我们不应对前人的想法一味批判,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城事无尽,追忆未完。先人无法预料到未来的发展,而我们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过去。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走,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前看,携手创建更美好的城市!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