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在蒙古修城墙的真实原因

编辑:admin 日期:2020-02-03 13:16:40 / 人气:

在清朝的时候,外蒙古和和蒙古虽然有区别,但是都是中国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中国边疆地区,蒙古地区在历史上也曾经建造了若干个城市,但是这些城市由于战争等因素,一直没有延续下来。
清朝时期不但没有像明朝时期那样,在蒙古边境修建长城,甚至城市的城墙都没有修建。
清朝是蒙古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蒙古地区城市基本上是清朝时期形成的格局。那么清朝时期,为什么不在蒙古这些城市当中修建城墙呢?
城墙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御体系,到了热兵器时期,这一军事防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明朝之所以修建高大的城墙,因为那个时期出现了红夷大炮这种杀伤力巨大的热兵器。
其实这种论点很难站住脚的,我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中国的热兵器战争,城墙依然是重要的关口,依然是互相争夺的关键点。
比如著名的巴列夫防线,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依然筑起了长170千米,纵深7千米,以机枪、火炮、坦克等构成强大密集火力网。
巴列夫防线依然属于城墙的防御工事,显然只要战争发生在陆地上,像城墙这样的防御体系依然有军事价值。
还有人认为清朝不在边疆修长城,以及城墙是源于军事自信,比如康熙的那首《蒙恬所筑长城》:“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认为清朝完全可以凭借军事的强势,对边疆实行军事的压制。这些都是不考虑具体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问题。
那么蒙古地区为什么没有修城墙呢?这要从蒙古地区城市形成说起。
蒙古地区城市的兴起
在辽金时代,在漠南地区建立部分州县,蒙古帝国建立之后,中原的城市文明也逐渐渗透到蒙古地区,蒙古草原上也建立一些壮丽的城市,比如蒙古都城哈茨和林、元上都、元大都等,是蒙古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标志。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这些城市都相继遭到了破坏,元上都、阿伦木司等都掩埋在一片废墟当中。
从明朝到清朝,蒙古地区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城市。
内蒙古多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东边是大兴安岭,中西部是大青山和贺兰山,乌拉山等辽阔的草原,境内还有呼伦湖,贝尔湖等,虽然有这么多的湖泊,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贫瘠的砾石构成的。
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40℃,而且冬天非常漫长,年平均气温都在1-10℃。显然这种气候条件是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水,而蒙古多数地区属于干旱丘陵,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400毫米,这地区显然不适合生活,以及农业的生产。
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在封建社会当中,农业是基本的经济支柱。农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居无定所,因而无法形成定居点,更无法形成城市。
蒙古地区主要以游牧为主,人们都是随水草畜牧移居,并没有城邦。长期手工业没有发展,导致商业相对也比较落后,蒙古地区商业也多是以物易物。
这种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人是城市的主体,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清代蒙古地区人口数量不多,而且非常分散。并且而且以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大多数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分散的蒙古包为主,这种分散居住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甚至新中国时期。
蒙古是旗盟治所的关系,与内地州府的关系不同,内地州府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同时还是政治管理的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政治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蒙古地区的旗盟治所,很少形成城市。
清朝建立之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在蒙都地区建立旗盟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联盟是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联盟会设定一位盟长以及一名副盟长。
人选由理藩院在会盟的各札萨克及其闲散王公内物色和提名,并呈报请旨。盟不是札萨克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并不设盟务衙门和相应的官吏,也不得随便干涉各札萨克旗的内部事务。
虽然盟旗治所会形成一些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形成聚居点,但是一般都是占地面积很小,而且人口也比较少。因此无法支撑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本质在于聚集,而旗盟治所缺乏聚集力和辐射力,因此形成不了城市,而蒙古地区所形成的政治中心,主要是来自于中央王朝的力量,而非地方。
在清朝将蒙古纳入中华版图之后,大批汉人持续不断涌入蒙古,蒙古地区进入游牧与农耕相间的发展阶段由此改变了蒙古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习惯。
蒙古城市的兴起
长期以来,外蒙古地区处于分散状态,离心力强,清朝统一之后,外蒙古不断受到准噶尔分裂势力的影响和威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下,进攻内蒙古乌朱穆秦地区,威胁北京。康熙为了确保边疆的安定,三次亲征,并且在今天的内蒙古克什克腾南,打败噶尔丹,逼迫其退回漠北。
但是准噶尔部的威胁一直未彻底解决,一直是心腹之患,为此清朝被迫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物质来解决蒙古问题。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下,蒙古地区特别是外蒙古城市相继兴起。
之后清廷在蒙古地区设置办事大臣、将军等重要机构,相继推动库伦、乌里雅苏台和科伦多等重要城市的形成。
外蒙古地区城市的兴起与清朝国家安全战略实施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这些城市在兴起初期功能单一、规模不大,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城市能够随之不断叠加新的功能,从而推动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也有部分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市未能实现转型,则因清朝国家安全战略的转移而出现衰落。
外蒙古与内蒙古不仅仅自然地理差异比较大,而且内蒙古由于和内地农耕文明联系较为紧密,因为在清朝时期,形成了很多聚居点,比如丰镇、归化等。
由于漠南地区军事战略地位下降,因此清朝时期,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军事城镇比较少。由于内蒙古地区和内地交通比较方便,内地向蒙古移民的情况也比较频繁。
这些移民把内地较为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入到蒙古地区,改变了内蒙古的经济结构以及人口结构,从而为蒙古城市发展提供了准备条件。
清代蒙古城市的规模
城市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清代200多年统治期间,蒙古地区城市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相对于内地各区域城市,无论规模还是人口,都相差甚远。
而且清朝时期,这些城市有很强的政治军事目的,城市当中人口普遍比较少,而且军事人员所占比例比较高。
比如当时最大城市库伦,约有3万人,多为喇嘛僧徒,商人5千余人,驻防官兵2千余人。
蒙古地区除了少数的政治军事重镇之外,多数城市都是有市但是没有城墙,特别是那些以买卖自发形成的城市,这些街道的入口通常是两扇大门,或者干脆立着两根木柱子,木柱上面有的带有遮挡,有的则空荡荡。
这些买卖的城市多以寺庙为中心,因此商业的街道只能另外选择建造。同时蒙古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也不习惯把房屋建在街上,而是独立成区。
清代蒙古地区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和清王朝安全策略和民族政策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宗教色彩,寺庙是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宗教的原因,因而形成相对独立的买卖城市,以及多核城市。
因此并不是清朝不愿意在边疆设立长城或者城墙,而是由于蒙古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形态,导致无法像中原地区形成人口规模大的城市。而且这些城市的形成多为政治、宗教等原因,无法聚居成规模,修建城墙圈定。而且这些城市一旦失去了政治军事作用,也将很快衰落下去。综合以上因素,是清朝不在蒙古地区修建城墙的主要原因。

现在致电 0731-65546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